針灸醫學最早見於二千年多前的《黃帝內經》一書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"藏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",便是指灸術,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,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。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,並傳播到了世界。而針灸的出現,則更早。

 

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,形成了由十四經脈、奇經八脈、十五別絡、十二經別、十二經筋、十二皮部以及孫絡、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,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,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繫的規律,創造了經絡學說,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。

 

針灸的注意事項:

 

1.過於饑餓、疲勞,精神過度緊張時,不宜進行針刺;對於身體瘦弱,氣虛血虧的患者,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,並應儘量選用臥位

 

2.婦女懷孕三月者,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。若懷孕三月以上者,腹部、腰骶部腧穴不宜針刺。至於三陰交、昆侖、合谷、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針。如婦女行經時,若非為了調經,亦不應針刺。

 

3.小兒囟門未合時,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。

 

4.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,不宜針刺。

 

5.皮膚有感染、潰瘍、斑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。

 

6.對胸、脅、腰、背臟器所居之處的腧穴,不宜直刺、深刺。

 

7.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、啞門等穴,及脊椎部的腧穴,要注意一定的角度,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、撚轉和長時間的留針,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,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。

 

8.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,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、角度、深度,以免誤傷膀胱等臟器出現意外事故。 

 

 

※本站旨在宣揚中醫文化及分享中醫藥知識,文章內容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。

※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!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