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絡在功能上的作用主要是運行氣血,這是經絡最重要的作用,人體上一些氣血循行的現象是經絡概念產生的客觀依據,我們先試著瞭解一下氣血的涵義。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。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,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,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《靈樞·經脈》:“經脈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見;其常見者,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,無所隱故也。諸脈之浮而常見者,皆絡脈也。”經絡的主要內容有:十二經脈、十二經別、奇經八脈、十五絡脈、十二經筋、十二皮部等。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,以十二經脈為主,屬於絡脈方面的,以十五絡脈為主。它們縱橫交貫,遍佈全身,將人體內外、臟腑、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氣血,也可以說成血氣,是人體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的營養所在,也是人的精神狀態的基礎或反映,血氣包括血與氣,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血液,運行在血管中,營養人體內外,在中醫學中,血液的運行不像現代醫學認為的那樣,在心臟搏動的推動下,在動脈彈力的維持下,不斷迴圈,而把血液運行的動力認為是心氣的功能,也可以說是心陽的作用,因氣屬陽,這個氣是中醫學中“氣”的功能中的一部分,與血關係密切的一部分,血屬陰,主靜,性涼,血的運行是靠氣的推動、溫煦而來的,同時為了保持血液按一定的脈道運行,不致於逸出脈外,這又需要氣的固攝作用,血屬陰,氣屬陽,血的寧靜與氣的推動、固攝,血性涼潤與氣的溫煦之間,形成了一個陰陽的協調平衡,這樣就實現了血氣的正常運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所以說血氣是血離不開氣,氣離不開血,有“血為起母,氣為血帥”之說。同時血氣也是人體精神活動狀態的基礎。血氣充盛時,人體才能表現出充沛的精力、良好的記憶力、活躍的思維力、敏捷的應變力,就能夠容光煥發、神采奕奕。《論語?季氏》就把人的一生分成三個階段,少年是“血氣未盛”,壯年是“血氣方剛”,老年是“血氣既衰”。所以說血氣的水準與人體的身體健康、精神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陰陽學說認為,天屬陽,地屬陰,天地氤氳、陰陽相交而產生萬物,人作為萬物之一,與天地(大自然)息息相關。中醫學中有“天人相應”的觀點,認為人與天地的關係是以人為中心,天在上,地在下。這就是所謂的“三才――天、地、人”,人的血氣實質上就是由這三方所構成,在天為肺臟所呼吸的清氣(現代醫學為氧氣),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後,天氣是相同的,在人則為腎臟中的元氣,來源於父母的生殖之精,受父母身體情況的影響,現代醫學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則是遺傳學,所以中醫中腎有“先天之本”之稱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地則為人攝入的食物、水分等,由脾胃主管,屬於地氣。由於食物不是人人都擁有,而且食物的攝入千差萬別,所以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是變化多端。雖然三者都參與了氣血的生成,但對於個人而言,天氣、人氣(元氣)屬於不可控因素,而地氣屬於可控因素。因此中醫學中只有脾胃被稱為氣血生化之源、為後天之本。養生家也非常重視脾胃的保養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所以說,人的氣血水平是與人的正氣相關的,人體各個器官實現各自功能的基礎就是要有充足的氣血,比如脾胃要實現其運化吸收功能,脾胃要有充足的氣血,四肢在運動過程中,身體也會給四肢的骨骼筋脈肌肉輸送大量的氣血。在人體對抗邪氣的過程中,衝鋒陷陣的主要也是氣血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氣血既滋養了以五臟六腑為中心的整個身體,同時也受五臟六腑的支持,脾胃將攝入的水、各種食物等變化成為可以化生氣血的原料,中醫中稱為“水穀精微”,為氣血的生成提供原料,作準備;而心臟和小腸則實現了這一轉化過程,生成氣血,當然主要以血為主,肺臟將大自然的清氣吸入體內,補充了氣血特別是氣的功能,肝膽則為氣血的循行起到整體的調控作用,而腎臟為先天之本,可以決定氣血的先天稟賦。五臟和氣血形成一個互為補充的良性迴圈,在人體重病的時候,醫藥回天無力,往往是五臟和氣血形成了一個不互相補充的惡性循環。

 

※本站旨在宣揚中醫文化及分享中醫藥知識,文章內容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。

※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