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、熱、溫、涼四種藥性,古時也稱四氣。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。而溫與熱,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;溫次於熱,涼次於寒,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。對於有些藥物,通常還標以大熱、大寒、微溫、微寒等詞予以區別。藥物的寒、熱、溫、涼,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。是與所治疾病的寒、熱性質相對而言。

 

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,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,如黃芩、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、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,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。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,一般屬於溫性而上,如附子、乾薑對於腹中冷痛、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,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。在治則方面,《神農本草經》雲:“療寒以熱藥,療熱以寒藥。《素間.至真要大論》雲:“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。”這是基本的用藥規律。

 

五味,就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五種味。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,實際上不止五種。但是,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,所以仍然稱為五味。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,味相同的藥物,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。至於其陰陽屬性,則辛、甘、淡屬陽,酸、苦、咸屬陰。綜合歷代用藥經驗,其作用有如下述。

 

中藥的獨特性能

 

中藥治病是靠藥性的“四氣”(即:寒、熱、溫、涼)和藥味的“五味”(即:辛、酸、甘、鹹、苦)與藥物的升、降、浮、沉的作用,以及藥物的歸屬臟腑、經絡來去除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和各種病邪毒氣,調節人體腑臟氣血的陰陽平衡,達到治病、防病作用,而不是以什麼藥物能降壓,能退燒,能消脂,能止痛,能抗菌,能消除炎症來治療疾病的。不然就不可能全面發揮中藥的正面作用.而避免各種副作用,從而達到全面調理身體,去疾治病,減緩衰老,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。

 

中藥“四氣五味”與治病的關係

 

“四氣”即:寒、熱、溫、涼,是指藥物的性質。寒性、涼性的藥物,有清熱、去火、解毒等作用,能治療陽性,熱性的病症。如:黃連性寒,能治療心、胃有熱,有火引起的口舌生瘡、失眠、毒痢等病症;石膏性寒,能治療氣分有熱而出現的高熱,口渴等病症。

 

溫性、熱性的藥物,有祛除陰寒,溫補陽氣的作用。能治療各種陰性和寒性的病症。如:乾薑性溫,能治療寒邪凝滯引起的胃痛、腹痛、腹瀉;附子性熱,能治療陽氣虛衰引起的四肢冰冷,冷汗虛脫,下痢清水等病症。

 

“五味”即: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,是指藥物的味道

 

1、辛味的藥物,多有發散和疏通氣血的作用,能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病症。如:薄荷味辛,能發散風邪而利咽喉;蔥白味辛,能發散風寒而用於風寒感冒等病症。

 

2、酸味的藥物,有收斂和固澀的作用,能治療汗出不止,久瀉不止的病症。如:烏梅味酸,能收治久痢脫肛;五味子味酸,能止虛汗。

 

3、甘味的藥物,有補養及緩和的作用,能治療虛損性病症。如:人參、黨參、白術味甘,有補氣作用,可以治療氣虛症;熟地黃味甘,有補陰的作用,可以治療陰虛症;大棗、甘草味甘,有調和脾胃的作用。

 

4、苦味的藥物,有燥濕,解毒和瀉下的作用。能治療熱性病症和大小便不利的病症。如:黃連味苦,能清胃熱而治口舌生瘡;大黃味苦,能清胃腸的實熱而通利大便;板蘭根味苦,能清熱、解毒,能治時疫溫毒引起的爛喉、斑疹。

 

5、鹹味的藥物,有軟堅散結,潤下通便的作用。能治療腫塊,大便結硬的病症。如:牡蠣味鹹,有軟堅散結的作用,能治療頸部痰核、瘰鬁;芒硝味鹹,有潤腸瀉下的作用,能治大便結硬不下。

 

另外,四氣與五味有著密切的聯繫,每一味中藥都有氣與味兩個部分,從而構成藥物因氣味的不同所形成複雜的藥理作用。例如:寒性藥物有辛寒,酸寒,甘寒,苦寒和成寒。溫性的藥物有辛溫,酸溫,甘溫,苦溫和咸溫等。它的作用也就複雜而多樣。例如:辛寒有發散風熱的作用;辛溫有發散風寒的作用等等。

 

中醫劃分為多種病症,用藥也截然不同。有屬風寒感冒的,有屬風熱感冒的,有屬暑濕感冒的,有屬秋燥感冒的,有屬陰虛感冒,有屬陽虛感冒,有屬氣虛感冒,有屬血虛感冒,並分別處方用藥,療效很好。

 

 

※本站旨在宣揚中醫文化及分享中醫藥知識,文章內容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。

※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!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